新闻中心

加强深港对话 深化湾区融合—港深“开荒牛”“智囊团”交流活动圆满成功

转载自: 盛世濠江

 

8月13日下午,由香港铸造业总会主办,香港创新科技及制造业联合总会、香港中小企经贸促进会、香港金属制造业协会、香港跨境车主协会协办,以及顺景园精密铸造(深圳)有限公司承办的港深“开荒牛”“智囊团”交流活动在龙华顺景园新址成功举行。

 

会上邀请到港深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传媒等各界人士近30位,就“深圳发展从口岸经济到海洋经济的转变,香港港资企业的角色和权重;深圳乃至珠三角未来规划发展,港资企业的参与机会和政治地位;港资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植根于深圳乃至珠三角做到并肩同行?香港国安法实施之后,价值观和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加速回归融合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着70后一代的即将退休,缺乏90后00后的加入,人才和劳工必然面临严重短缺的制造业,路在何方?”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度探讨。

旨在加深深港两地代表对彼此的对话与了解,求同存异,优势互补,深化湾区融合,共同携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质量、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发展。

 

 

本次活动香港铸造业总会会长、顺景园董事长蔡子芳先生担任总主持,其间座谈会则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理事、资深研究员李津逵担任主持。

在顺景园厂房参观结束后,座谈会正式开始,李津逵教授率先对与会嘉宾逐一作了简要介绍,高度精准地概括了到场嘉宾的显著履历和成就,令与会嘉宾在短时间内即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

随后,他邀请包宇先生担任第一位发言嘉宾,包先生于2006年来深,先后在中兴通讯及海外机构都担任要职,他对当下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引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核心价值观“钱是最重要的”,认为西方社会也形成了以此为基础的价值观体系,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崛起,所倡导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势必形成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体系是附庸、还是平起平坐,还是进行颠覆的博弈关系。而美国的社会结构实际也分为美国社会、美国华尔街金融圈和美国政府三大利益区块,中方与哪部分是利益一致方,哪部分是利益冲突方也是我们需要看清的问题。

《深商简史》作者、城市文化研究者老亨发言介绍,公务员出身的他,从熟悉的北京来到未知的深圳,于2001年创建了一个话题围绕深圳的BBS论坛,后来又担任了深商研究会的创会会长,以及《深圳青年》杂志的副总编辑,由此开始了对深圳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也让他的思想过程经历了从认为“经济最重要,到制度最重要,到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转变,而他现在也在进一步加深对深圳的研究,在相关基金的支持下,继续以深圳人的视角写深圳人的故事,同时也征集写深圳的作品。

通过研究他发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中国人开始自信起来,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一个临界点,中国开始平视世界,以及后来更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深港开始一齐向西发展,深圳并同时向北发展,由边陲小镇的小深圳走向先行示范区、国际大都市的大深圳。深圳往西是珠江口,往东是大海,作为滨海城市,深圳从口岸经济转向海洋经济的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当下的发展除了要向内积极推动湾区融合,更要向外把握海洋城市、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和优势,背靠内陆,面向大海,保持开放,不要失去与世界的联系。

田学红博士续发言表示,其实哪里的人或者人种并无巨大差异,重要的是机会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也是地缘政治等各方面因素所形成的当下的局面,而不管是资本还是权利的博弈,最重要的是让年轻人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主张必须加强对资本市场反垄断。中国人长期形成的积累文化也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充满优势,而对新能源的开发,由于风能、水能都是自然循环中的一环,中国人充满资源优势的太阳能,也会让中国成长为在新能源领域的一只挥动着翅膀的狮子。

江汉波在发言中则连续抛出几个疑问来分别剖析香港和深圳的成功之处,并叙说两地成功的核心之处都在于精英人才的引进。60年代,“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有内地大量精英人才的流入,也在自由经济自由贸易的市场环境下,吸引国际人才大量涌入,因此经济迅速腾飞,打造了耀眼的东方之珠。

随着80年代制造业北迁,也拉动了人才汇聚到深圳和大湾区进行融合发展,正是国际国内各类顶尖人才的汇聚,以及适当的政策配合,港深经济得以发展。所以深港应该联合起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入驻,担负好国家交给广东省大湾区融合的历史任务,以湾区拥有的大工业门类达40种的完备工业体系,积极科研创新,集中突破我国在芯片科技、光科技等方面的短板,联合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球科创中心。

作为香港制造业第二代企业家刘卓铭会长在发言中对重工业行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说,制造业因为工作环境艰苦,面临着人才越来越难招的情况,人才短缺也进一步催化了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他认为,未来的人才聘用可能也是以招聘操作、管理机器的编程人员、工程师等等来代替聘请工人,这是企业需要应对的人才架构升级。

 深圳雅克兰德设计公司总经理、资深规划师吴文媛发言表示,其三十年专注于城市规划,研究“人的返城”,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阶层流动,反观香港,富豪榜排名尤其是前四的位置丝毫未动,而内地富豪榜则可谓是风起云涌。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与土地政策息息相关,在纽约,建筑住宅用地占比是70%,东京是59.8%,巴黎是45%,深圳也有24.8%,香港则仅为7%,被权力加持过的资本也大量流入了房地产和金融业,成为制约香港经济发展的因素。

南洁律师则在证券公司工作过7年,也在资本市场工作了20年,她说深港在金融市场上的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疫情期间,香港资本市场上升了26%,也是得益于大量A股的支持。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鼓励制造业发展的,疫情下,全球做不了的生产,中国可以做。“中美贸易战”也产生了变化:美国对中国市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进口关税已经减免,我国小家电的出口量也已经达到了六千万美金。

她总结说到,铸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底色,是国之命脉,反而是一定要调整生产结构,进行产业升级,追上中国发展的速度;香港再次融入内地的努力也是有价值的,并且会延续;而在座的香港制造业资深行业专家们,正是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香港中小企经贸促进会永远荣誉会长林伟生则对香港未来的发展空间和下一代的机遇进行了探讨。他说,制造业永远都有生存空间,只是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产业升级,要紧跟国家环保部门的整治要求,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利润空间,覆盖环保成本,在既发展工业的同时,又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泰达鸣集团总裁吴健宏发言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法律、制度、金融等方面,都可以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吸引世界各地的工厂来投资,而其个人及家族所拥有的遍布全国的制造业供应链优势,也有助于业界同仁形成联盟,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到湾区进行合作,抱团发展。

邓仲明博士结合自己在香港和内地两地工作和生活的背景,分析了人才加创新的意义,并指出对于人才的筛选要多样化,配合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也更需要在职业教育方面大力培养人才,而不只是推崇硕士、博士这样学术性强的人才。世界在变,创新不变,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创新城市,也是得益于从官方到个人都在创新,尤其比较有效率的政府、完备的产业链,以及全球各地涌入的人才,都在支撑着深圳的创新发展。

作为北大科创园的成员,他们当前在孵化的项目有60个,正是在于人才主要在大学,科研也在大学,但大学本身很难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工业园区只是成功企业的一部分,市场同时也需要有增量的新兴孵化企业来带动经济发展。

会议最后,蔡子芳总结发言表示,听完大家的探讨,更坚定了其坚持做制造业的信心,也更抱定继续扎根深圳、树立制造业民族品牌、团结同业带动行业发展的决心。而他也坚信,企业管理内部的问题不解决,将厂房搬迁到任何地方都还是会有问题,因此坚持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文化、经营管理、创新发明、环保升级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还有香港企业家代表:刘鹏、杨江山、邓毅明、杨勇刚、冯志明;深圳参访人:张玉升、范志明、林雪兰、闫迎春、王财清等。